哲学浅窥

小时候,觉得“哲学”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的知识,现在人到中年,在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刷水木社区的时候,看到哲学版开版了,并看到了一个帖子,突然对这个学科拾起了兴趣。

帖子内容如下:

首先恭喜哲学版重开!

写个哲学入门的体会来庆祝一下。

1.哲学入门从哪里开始开始,一般科班估计是哲学史,对于有些人生经验的爱好者来说,我觉得还是从问题入手比较合适,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有没有目的,我们应当如何,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科学知识是不是靠谱的,有没有自由意志,人为什么不要撒谎,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公平与正义……以问题为主题的哲学入门书有基本不错的,如《做哲学—88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导论》,《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挑几个感兴趣的主题看看,激发自己的兴趣。

2.哲学入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首先要挣脱常识(朴素的实在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禁锢,这方面很好的书籍是贝克莱的《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 ,用对话的形式把苏格拉底的思维助产术发挥的淋漓尽致,贝克莱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惊讶的世界观,虽然惊讶,但是逻辑上还是很自洽的,虽然有几处生硬的假设,但是哪种世界观体系没有假设?能欣赏贝克莱我觉得是哲学天赋的体现,接着就可以学习康德之前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那几个哲学家关于认识论方面的专著,洛克比较简单好理解,笛卡尔,贝克莱,休谟,莱布尼兹,这几个人的都不难,可以根据需求阅读。

3.经过了上面两个步骤,对哲学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体悟了,这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如果是理工科出身的,可以考虑从科学哲学或者分析哲学入手,科学哲学可以先看看《世界观》《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流行书入门,或者找分析哲学与知识论方面的入门书看看,分析哲学主要是语言与逻辑,知识论的核心主题是对付怀疑论,这方面罗素算是一个比较好入手的哲学家,忽视他的那本主观性极强的《西方哲学史》,看他的几本关于知识的书籍,然后把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了解一下,还有实用主义几大家也比较简单,顺路撸过。

4.进入哲学的核心地带,主要是指康黑胡海,即以康德与黑格尔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入核的门槛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懂了纯粹理性批判,你才可以说自己哲学登堂入室了,纯批很难,但是好在好在有了大量的二手解读书籍,可以找邓晓芒的解读书,好多的,然后再看别人的,最后看看阿利森的,没事几个译本常翻翻,差不多的时候可以简单了解一下费希特,谢林,然后直奔黑格尔的逻辑学与精神现象学,这方面的解读书籍也比较多,黑格尔是个无底洞,不要沉迷太久,先出来学习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接着读点新近的欧陆哲学家的思想,浸淫几年,差不多到了随便什么书都可以拿起来看了,你会发现所谓伟大的文艺作品无非都是擦点哲学的边,哲学是文科的内核。

5.关于中哲,有了以上的基础,看中哲就很轻松了,可以抓住王阳明入手,这方面的书很多,沿着王阳明前伸后展,中哲做的比较好,基本上西哲也很精通的,比如牟宗三、李泽厚都是用康德框架去系统化中哲,话说康德的框架真心牛逼,无论那个分支,都有他的痕迹,真是蓄水池啊,前面的哲学都流到他那里去了,后面的哲学都从他那里流出。

6.登堂入室之后,可以根据的兴趣点与问题,沉静在自己感兴趣的哲学家里面,发现人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思考的,你可以解读人家的体系,也可以发现体系的不足去完善它,无论怎么样,总之余生不会觉得无聊啦。

7.哲学的价值,总有些实用功利的人不停的问,学习哲学有啥意义,建议大家看看周国平的那片文章《中国人缺少什么》,人毕竟是精神性的动物,哲学就是精神的食粮,哲学能让你有宏大的视角与锐利的思维,让你更深入更清晰的理解这个世界,满足人的成长需求(这不就是中年危机的核心所在吗),让人成为人。

于是,我就找到了一些这个帖子里介绍的一些书,去学习什么是哲学?它想解决什么问题?哲学有哪些分支?有哪些有趣的哲学问题…

本文作为我哲学初探的学习笔记。

1 哲学研究的问题

在《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中,列举了如下9个要回答的问题:

  • 我们能否认识意识之外的世界?
  • 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意识?
  • 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语言如何获得意义?
  • 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 各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 如何理解与面对死亡
  • 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哲学问题》这本书中,写到了哲学的价值:

哲学以知识为目标,它所追求的知识使整个科学具有统一性和系统性,并且来自对我们的信仰、偏见和信念之根据所做的批判性考察。

关于任何学科的明确知识一经成为可能,这门学科就不再被称为哲学,而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那些已经能够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被归入了科学,只有目前还不能做出明确回答的那些问题,才留下来构成了所谓的哲学。

哲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哲学虽然不能确切地告诉我们它所引出的种种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但却能给出许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扩展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摆脱了习俗的暴政。显示意料之外的可能性。

它所沉思的对象的伟大性,以及这种沉思使人摆脱了狭隘的个人目标。

在这样的生活中,没有安宁,只有欲望的坚持与意志的无力之间的不断冲突。

一切知识获得都是自我的扩展,但在不直接寻求的时候,这种扩展会得到最好的实现。

不偏不倚是心灵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在沉思中是对真理的纯粹渴望,在行动中是正义,在情感中则是可以给予所有人而不只是给予那些被认为有用或值得赞美的人的普遍的爱。

我们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哲学问题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一般说来无法知道它们是否为真,而是为了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展了我们对可能之物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理智想象力,并且减少了那种独断的自信,使心灵得以向思考开放;但最重要的是因为,通过哲学所沉思的宇宙的伟大,心灵也会变得伟大,并能与宇宙相结合,这种结合构成了最高的善。

2 我们能否认识意识之外的世界

外在世界怀疑论:你只能知道自己的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就一无所知。或许有一个外在世界,或许没有。如果有一个外在世界的话,它和你所看到的世界或许完全不同,或许差可比拟,但是无论怎样,你都对此一无所知。

知觉表征论:感官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世界各种物体的表征。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这个世界都是隔绝的。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身感官所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

留给我们的三个问题:

  1. 如果你的意识是唯一存在的东西,或者你意识之外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你相信的世界大相径庭,这种说法是有意义的嘛
  2. 如果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你是否有办法向自己证明这些并不是真的。
  3. 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意识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存在,而继续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合理的嘛?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