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员工业绩方案的管理反思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一线团队,管理有两大抓手:流程&业绩。

在H厂工作的三年里,有幸全程参与了L部门一线员工的业绩方案设计,并每月亲自计算。已然已经有了3年的时间,每月匆匆忙忙测算、答疑。现在坐下来回顾绩效方案的演进历程,应该能够沉淀出一些可复用的经验。

V1.0 情怀时代

那时候业务刚刚起步,一线团队有20多个员工,分别负责不同级别学员的服务。整个公司属于营造口碑探索模式的阶段,且都是刚刚新签的学员,没有课时消耗完需要续费的,所以业务的重点就在服务体验及转介绍上。

因为不用太考虑成本以及销售,所以那时候完全是使命驱动型:怎么让孩子更完整地体验我们的学习服务?怎么真正帮助到孩子?怎么让家长满意?我们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效果,希望学员在H厂能够有所得,家长体验好,进而带来更多的口碑转介绍。所以每个月会关注如下数据:

  1. 进班率
  2. 完课率
  3. 作业提交率
  4. 视频提交率
  5. 测评完成率
  6. 测评通过率

基于对H厂课程产品及服务的自信,如果以上项目都能做好,那么学员就能够完整地体验到我们的学习闭环,我们也就相信会带来口碑增长。

在这版方案中,沉淀出来了两个方法:

a. 贡献度法

怎样将上面说的6个率与最终的员工薪资关联起来?

不同率的水位是不一样的,完课率可能是在95%的水平;视频提交率可能是在30%的水平。那么我们就引入了“贡献度”的概念。假设某一项指标:整体的均值为R,某一位员工这项指标的值为R’,那么这位员工对于此指标的贡献度就是:R'/R-1 。 如果员工的值高于均值,那么就此员工就对这项指标有正贡献,否则就是有负贡献。

员工6项指标的贡献度加权求和,就是员工整体的贡献度。至于权重怎么设计?在没想明白的时候,就都设置为1:)

将员工按照整体贡献度降序排列,排的高的拿高薪资,排的低的拿低薪资,就能够激励员工们努力提升以上几项指标。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业绩对于指标的正向作用,有的指标甚至实现了翻倍增长。

贡献度法存在的问题就是:当某项指标平均值较低而方差较大的时候,贡献度差异过大,往往变成了一项指标决定成败。所以在v2.0里,我们将贡献度法升级为了赋分法。

b. 员工的分类排队及保护期

为了让员工在服务过程中更专业,会让每个员工分别服务某个特定级别的学员。在试算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级别学员,以上几项关键指标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为了避免这类差异对公平性产生影响,就需要将不同级别的员工单独队列进行排队。

在后续业绩的持续迭代中,我发现了不只有级别间的差异,还会有新老员工的差异,新老员工会产生两个问题:

  1. 新员工名下有大量的新学员;而老员工名下都是一些老学员,而蜜月期后,一些指标必然会出现降温性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来了保护期的方法:员工入职两个自然月内,为保护期,保护期内的员工不参与排队。
  2. 特别新的员工,名下学员量很少,就会导致率的分母很低。率的分母很低就会让率值出现跳变,要么特别大,要么特别小,不具备参考意义。

保护期的范围选定,既需要测算也需要取舍:
测算:一个员工入职后多久时间,数据会稳定下来。
取舍:是60个自然日?还是2个自然月?如果要是60个自然日,那么算业绩的时候可能有的人是整月的数据,有的人只是几天的数据。如果要是2个自然月,有的人就会只保护1个月零1天,有的人就会保护1个月零30天。

c. 业绩考核项及数据的公示

具体考核哪些指标,一定要告诉一线员工,否则黑盒操作,业绩方案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但是至于计算细节,比如怎么排名、怎么分档的,那就是见仁见智了。我的建议是没必要,因为我觉得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有如下两点坏处:如果把所有的计算细节都讲的明明白白,一线容易陷入到抠细节里,没必要。而且稍微有一点小问题,都没有办法圆回来…

数据的公示非常有必要,数据公示与业绩考核能够形成正反馈。数据公示有三个关键点:

  1. 及时性:短期突击指标可以daily通报;几个常规的指标可以weekly公示。
  2. 便捷性:这一点我之前做的不够好,直到v3.0的时候才做到了系统内,原因是之前以老板为导向,要么救火要么画饼,没有排好序,浪费了很多资源,没有排上优先级。
  3. 仪式感:每周的全员会上,公放数据;在工区电视大屏幕上,播放Top和Bottom员工。

V2.0 “大案牍术”时代

随着对业务的管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我们发现:不仅要关注过程数据,还需要关注结果数据;不仅要关注学情数据,还需要关注服务过程数据;并且应该有一些动作去提升我们的转介绍量,因此,就进入了我们业绩的第2个时代:“大案牍术”时代。

大案牍术出自《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中说:“咱们靖安司草创之时,地点几经改易,最终定在了光德坊。这里同坊有京兆府,便于案牍调阅。”这个京兆府,就类似于北京市政府,里面安放着整个长安城的档案。所以,靖安司就设置在光德坊,临近着京兆府,便于调用各种档案。关于档案的运用,靖安司中的“徐宾”就最擅长在档案中发掘出有用的信息,并称其为“大案牍术”。

我们将业务的工作内容进行拆解,总结出了:

  1. 学习效果
  2. 学习过程
  3. 服务效果
  4. 服务过程
  5. 转介绍
  6. 续费&退费
  7. 课时消耗数

这七大模块,每个模块都会拆出一些细颗粒的指标,举例:服务过程里会有:会话量、及时回复率、周期覆盖率、工单及时处理率。各个模块加起来总共有30个左右的指标。

这个版本的业绩方案持续了近2年,中间也产生了很多精彩的讨论及思考:

d. 指标命名细节及排序的思考

这一部分可能会有人觉得有些矫情,但是我还是很认可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我觉得应该将管理思路渗透到业务的细枝末节处,影响员工,让其理解并认同。

先说“效果”和“结果”:“结果”是内在的一个变化,而“效果”是外在的表现。说实话这个“结果”我不懂得如何去衡量,但是学习的效果和服务的效果却是可以获取到的:比如学员的专题测评成绩、思维运动会成绩;用户的好评率、指名跟换辅导老师量、不满更换辅导老师量等。因此,我们选择了“效果”这个词。

再说顺序:在这个时间点,在业务战略层面,我们假设通过一线员工做好辅导工作,让用户满意,进而转介绍、续费、消耗课时数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希望员工有太强的销售属性,所以排序是:学习 > 服务 > 续费

e. 绝对值和进步值

在学习效果维度,我们会去看孩子的测评成绩、思维运动会成绩。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快速提升的。如果只看绝对值,那么有些绝对值比较低的人就会失去动力,躺输。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不仅会激励绝对值很高的人;也会去激励进步值很高的人。这样,长周期内干的好的人,会通过绝对值给到激励、短周期内进步大的人,会通过进步值给到激励。

f. 排名赋分制

为了解决v1.0版本里贡献度法存在的问题:不同指标难度系数不一样会影响权重分布。引入了21档排名赋分制。此方法是从高考分档赋分中学习到的,某一项指标,按照绝对值分数降序排列,然后算出排名百分比,再根据下表赋分:

赋分制的好处是缩短了不同指标难度不同的差异。

赋分制的问题是:当某一项指标区分度不明显的时候,容易造成显著不公平。举例:工单及时处理率,所有人都能做到99%,假设有个人做到了98.5%,那么他排名100%,只能被赋分40分,明显不合理。

g. 谨防为了做标而做标,本末倒置

我们有近30项业绩指标,组长层级的管理人员就会比较懵逼,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因为惰性选择比较简单的指标,做出亮点。工单及时处理率落入了他们的眼中,这个数据很好做,也很好管!

于是组内每天同步工单及时处理率数据;一线员工每天下班前,将自己系统的截图发到群内,要求日清。

但是这是Totally Wrong的。因为设置工单的目的并不是让员工去清工单,而是希望员工按照工单内的内容去干活儿的。所以这就本末倒置了,不仅对一线没有帮助,反而引得怨声载道。

h. 划线制 vs 排名制——内卷之源

类似于市场经济 vs 计划经济,在分SABC档的时候,也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选择划线制 or 排名制。

  1. 划线制:某一项指标,如果达到了a1,那么就是S档;如果达到了a2,那么就是A档;如果达到了a3,那就是B档…
  2. 排名制:某一项指标,前a1%的人员,是S档;前a2%的人,是A档;前a3%的人,是B档…

我们在最开始选择的是排名制,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作业提交率、视频提交率、测评率等分别到百分之多少,不知道应该怎么划线,划得高了,那么大家都不会达成;画的低了,那么都是高档位,再改也不好。

选择了排名制,结果就是带来了内卷的局面。内卷能够让团队在有限资源下产出尽可能大,但是员工体验并不是特别好。排名制应该是资本家的最爱…

好的业绩考核方案是什么样的?

  • 想好一线员工的职责和定位,找到北极星指标。
  • 能够说明考核项和北极星指标的强相关性。
  • 能够让一线有抓手去做。
  • 能够有显著的区分度。
  • 有足够的配套支持:系统&质检。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