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你说我要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一线得多开心啊。”
去年初,在一次关于Math运营工作的日常沟通里,重新入职不久的FY老师向运营负责人Alex老师提到了一些想法,他口中这个迫切的诉求,指的就是当时困扰了业务已久的线索数据共用问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一线这么重要?因为线索数据的归属与新用户的服务体验和业务的运转、决策直接相关,但“一箩筐”的线索库不够精细和清晰,不足以支撑更长远的健康发展。
在这之前,没有人敢挑战这道逻辑复杂、步骤繁琐的难题;而这以后,一个名叫“迁筐”的项目团队在经过了漫长的苦战后,终于在上个月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一线的痛苦历历在目 这个“筐”,我们非迁不可
所谓“迁筐”,即将原本归逻辑思维、新加坡数学共用的线索数据库,按照不同的业务线、不同的学科拆分为多个数据库。项目组形象地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将一个没有格子的大筐拆成多个有格子的小筐。

最初提出这个诉求的,是课程顾问团队,对顾问伙伴们来说,线索撞库是最痛的。当一个家长同时对火花的两个课程都感兴趣,但是却只能在一个课程下生成一条线索时,另一个课程的顾问就需要通过主管跨部门拉取线索,如果家长已经邀约过了试听,还要再把线索拉回去,以便完成试听后的沟通。类似这样的场景,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会上演800多次,不仅增加了跨团队协调资源的成本,也拖累了转化效率。
课程顾问不是唯一觉得痛的团队。因为“旧筐”无法精确区分不同课程的线索,非常容易产生数据盲区,这便导致了商分、财务伙伴以及管理团队掌握不到精准的成本、转化率等关键数据,难以从“力求正确”的角度进行业务决策🎯。
到项目成果完全落地为止,这种痛感一共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基于这些痛点问题,去年下半年,就在火花新数学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新产品时,“迁筐”项目也在同步进行着,在那个阶段,项目组的目标是:等到新数学开卖的时候,绝对不能让新线索再进入到“旧筐”里面去了。

今年2月24日,第一个“新筐”火苗小班学科上线并开始承载来自新课程的线索数据。对于整个“迁筐”项目来说,这是第一个里程碑,接下来,所有人将正式向“旧筐”发起挑战。
我们要做的 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高危操作
拆“旧筐”,拆的是用了两年半、同时捆绑多个业务的“混合架构”;建“新筐”,建的是逻辑思维、新加坡数学、火花新数学等各自独立的学科。这一拆一迁,要动的是业务大厦底层的根基,牵涉到近20个系统、数十个功能点,以及包括线索、学员、订单、课时等多维度的庞大数据量,同时还要面对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大量学员突然上不了课。所以,冯艺形容项目的每一动作都像是在“给高速行驶的汽车换轮胎”🏎。
首先,业务策略的动态成了最大变量。项目初期,经常要面对需求调整、策略转变,甚至有过两天之内需求变了两次、做了三个版本的经历,但Alex说,这些变化已经成了常态,大家早就都适应了。

其次,是庞大到超乎想象的铺垫工作。仅仅是“新筐”里需要配置的几百个课包,就覆盖不同年级、币种、语言、班型,复杂到让人头皮发麻。教研老师不得不给“新筐”里的每门课都重新搭起骨架,从头配置预习视频、上课课件、课后练习、天天练等物料,少一个环节,学习闭环就断了。
有整整三天的时间,上海、西安的运营老师QK和HQ被紧急调来北京,FY的印象特别深刻:“我们挤在启明7层的小沙发上,人拉肩扛,手动配置了200多个课包,一点儿错也没出,因为每个参数都关系着财务和履约,影响的是用户体验和真金白银。”

最终,是要靠全员精密配合才能达成的一步——用极快的动作“无感”换轮胎。经过研判,项目组选定7月7日晚最后一节课后至8日第一节课前的12小时窗口期完成迁移。那一晚,北京和成都两地的产品、研发、测试、数据、商分伙伴齐驱并进:21点后依次上线几十个系统,22点后组织了模拟课堂的演练,23点后开始操作数据迁移……XXX多个渠道、XX万条线索以及X万在读学员关联的X万个订单,在几小时内归入“新筐”。
凌晨4点,商分WLL老师和产运ZXM老师核查到有14个学员数据对不上,马上重新计算、比较,凌晨5点终于校准数据,完成了全部迁移工作。这时候,天边已经浮起了朝阳☀。

此后,短期班、升学业务照常进行,直到8月11日,项目组最后完成了历史用户的资产迁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系统层面的全量切换。历时八个月、攻坚五个月的“迁筐”告一段落。
“迁筐”成功后 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困扰业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被彻底根治了。逻辑思维、新加坡数学和火花新数学各自在独立的“筐”里运行,就像给业务线划清了车道,从源头上杜绝了线索归属不清引起的各种问题,课程顾问们也不用再为一条线索“跑断腿”了,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安安稳稳地和家长聊课程、聊教育、聊孩子。

对于需要依赖精准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的伙伴来说,数据也更看得清、分得明了,“迁筐”就像给大筐里加上了无数个清晰的“小格子”,从线索进来就按学科、业务线区分,不同班型、不同币种的SKU区分,它们的获客成本、履约成本到底是多少,都能被精准核算出来,真正推动了业务数据的精细化运营。
面对巨大的挑战 火花人从来都是无往不胜
在结项邮件中,FY写下:“感谢项目当中全力以赴的、发光的每一个人,事实再次证明,面对巨大的挑战,火花人从来都是无往不胜。”
曾经一边想给一线伙伴排忧解难、一边又担忧“搞砸了怎么办”的他,终于迎来了项目的平稳落地。虽然这条路走得艰难——反复变更、多次拉通、通宵上线,甚至还要面对数不清的、突如其来的卡点,但是每个项目成员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始终如一的“力求正确”的做事方法,扫清了一切障碍,修出了一条更宽阔、更平坦、更坚实的高速路——这条路,正通往火花更远的未来🚀。